PRODUCT CLASSIFICATION
容量衰减:热冲击会导致电池容量逐渐下降。在高温环境下,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电解液的挥发和分解加剧,可能导致电极材料的活性物质损失,从而降低电池的充放电容量。而在低温环境中,电池内部的离子传导速率减慢,电极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受到抑制,使得电池无法充分释放其储存的能量,同样表现为容量的降低。经过多次热冲击循环后,电池容量的衰减更为明显,严重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实际应用性能。
内阻增加:温度的急剧变化会使电池内部的电极材料、电解液以及各组件之间的接触电阻发生变化。高温下,电极材料可能发生膨胀、变形,导致电极与集流体之间的接触变差,接触电阻增大;低温时,电解液的黏度增加,离子迁移阻力增大,进一步加剧了电池内阻的上升。内阻的增加不仅会导致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增加,还会使电池发热加剧,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电压稳定性变差:热冲击会破坏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平衡,导致电池的电压平台发生漂移,电压稳定性变差。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的电压变化不再呈现出稳定的曲线,而是出现波动、突变等异常情况。这对于对电压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如电子设备的供电,会产生严重影响,可能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材料热膨胀与机械应力:电池内部由多种不同材料组成,如电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外壳等,这些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存在差异。在热冲击过程中,温度的快速变化会使不同材料因热胀冷缩程度不同而产生相互挤压和拉伸的机械应力。当这种机械应力超过材料的承受极,会导致材料出现裂纹、变形甚至断裂。例如,电极材料表面可能产生微裂纹,隔膜可能发生破损,这些缺陷会破坏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路径,引发电池性能下降甚至失效。
电解液分解与产气:高温环境下,电解液的化学稳定性会受到挑战,可能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气体。随着热冲击循环次数的增加,电解液分解产生的气体逐渐积累,导致电池内部压力升高。当压力超过电池外壳的承受能力时,会引发电池鼓包甚至爆炸等严重安全事故。同时,电解液分解产生的副产物还可能与电极材料发生反应,进一步破坏电极表面的活性物质,加速电池的失效进程。
电极材料结构变化:温度冲击会对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产生影响。在高温下,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可能发生相变,导致其晶格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材料的电子传导和离子嵌入 / 脱出性能。低温环境则可能使电极材料表面形成锂枝晶,锂枝晶的生长会刺破隔膜,造成电池内部短路,引发电池失效。此外,反复的热冲击还可能导致电极材料的颗粒脱落,降低电极的有效活性面积,进而影响电池的容量和充放电性能。
某品牌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冲击测试
某电动汽车制造商为提升其动力电池的可靠性,采用三箱式热冲击试验箱对新研发的动力电池进行测试。依据 ISO 16750 - 4 标准,设定温度冲击范围为 - 40℃到 85℃,温度转换时间控制在 20 秒以内,每个温度下的保持时间为 1 小时,循环次数为 200 次。在测试过程中,通过高精度的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以及内部压力等参数。测试结果显示,经过 100 次热冲击循环后,部分电池开始出现容量衰减现象,衰减幅度约为 5%;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电池内阻逐渐增大,到 200 次循环结束时,内阻相比初始值增加了约 20%。同时,有少数电池出现了轻微鼓包现象,通过拆解分析发现,鼓包电池的隔膜存在局部破损,电极材料表面有明显的微裂纹,这表明热冲击对电池的内部结构造成了损伤,进而影响了电池的性能。基于此次测试结果,该制造商对电池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进行了优化,如改进电极材料的配方以提高其热稳定性,优化隔膜的生产工艺以增强其机械强度,经过改进后的电池再次进行热冲击测试,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容量衰减和内阻增加幅度明显减小,有效提高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一家消费电子企业针对其生产的智能手机锂电池进行热冲击测试,旨在评估电池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性能表现,以满足消费者在各种使用场景下的需求。按照 IEC 60068 - 2 - 14 标准,设置温度冲击范围为 - 20℃到 60℃,温度转换时间不超过 30 秒,保持时间为 30 分钟,循环次数为 150 次。测试过程中,发现部分电池在经过 50 次热冲击循环后,电压稳定性出现问题,在放电过程中电压波动明显增大,导致手机出现自动关机等异常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电池内部的电解液在热冲击作用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解,产生的气体导致电池内部压力升高,影响了电池的电性能。针对这一问题,企业对电解液的配方进行了优化,添加了特殊的添加剂以提高电解液的热稳定性,并改进了电池的密封工艺,减少气体泄漏。改进后的电池重新进行热冲击测试,电压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改善,在 150 次热冲击循环后,电压波动幅度明显减小,有效提升了消费类锂电池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使用性能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