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CLASSIFICATION
汽车作为复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与行车安全。在全球气候多样化的背景下,车辆需要应对从极寒到酷热、从干燥到潮湿的多种环境挑战。大型步入式恒温恒湿试验室凭借其强大的环境模拟能力,成为汽车研发过程中验证整车性能的核心设备。它能够在可控空间内精准复现各类苛刻环境气候条件,通过加速试验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评估车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性能衰减与故障隐患,为汽车产品的迭代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寒带地区测试:-40℃/30% RH,持续 96h,包含 - 30℃冷启动循环(每天 8 次)
热带地区测试:60℃/95% RH,持续 168h,同步施加 800W/m² 红外辐射模拟太阳直射
高原气候模拟:结合海拔 4000m 气压环境(61.3kPa),进行 - 20℃至 40℃的温度循环
测试负载通过电力测功机模拟,可实现 0-120km/h 的车速闭环控制,配合底盘测功机施加 0-5000N 的行驶阻力,精准复现实际道路行驶工况。
样品准备阶段:测试车辆需完成 1500km 磨合行驶,按技术规范进行轮胎动平衡(残留不平衡量≤5g)和四轮定位(主销后倾角 ±0.5°)。在 25℃/50% RH 环境中静置 4h,测量初始状态参数:包括各部位漆膜厚度(80-120μm)、内饰件间隙(0.3-0.8mm)、电池 SOC 值(80%±2%)等基础数据。
环境循环测试:以典型 "三高" 循环测试为例,每个循环周期 24h,包含:
高温高湿阶段(8h):60℃/90% RH,模拟热带正午,车辆以 80km/h 匀速行驶 4h 后静置 4h
温度转换阶段(6h):从 60℃线性降温至 - 30℃,降温速率 3℃/min,车辆处于熄火状态
低温阶段(10h):-30℃/30% RH,模拟寒带深夜,每 2h 进行 1 次 - 25℃冷启动并怠速 30min
数据采集与分析:全车布置 42 个测试点:其中 16 个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精度 A 级)分布在发动机舱、驾驶舱及底盘关键部位;8 个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监测车内不同区域湿度;12 个应变片测量车身关键连接点的应力变化;6 个振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悬架系统振动数据。数据通过 8 通道同步采集仪(采样率 10kHz)记录,生成三维性能衰减曲线。
动力性能:-30℃冷启动成功率(≥99%)、60℃高温下最大功率衰减率(≤8%)
电子系统:ECU 工作稳定性、雷达探测距离偏差(≤5%)
车身附件:车门密封条压缩量变化(≤0.5mm)、玻璃升降器工作电流波动(≤10%)
内饰件:PVC 表皮耐迁移性(灰度卡评级≥4 级)、织物面料抗起球性(≥3 级)
充电性能:-10℃环境下,采用 3C 快充时电池温升需控制在 25K 以内,充电效率≥85%
放电性能:45℃高温下,1C 放电容量保持率应≥90%,循环 200 次后容量衰减≤20%
安全性能:经历 10 次 - 40℃至 60℃的冷热冲击后,进行针刺试验应无明火爆炸
针对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等关键部件,进行复合环境测试:在 60℃/90% RH 环境下,持续施加 2000lux 强光干扰,监测目标识别准确率。测试数据显示:未优化的摄像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识别准确率下降至 78%,通过加装疏水涂层和温控模块后,准确率提升至 97%。同时验证了激光雷达在 - 25℃结霜条件下的除霜性能,要求加热系统能在 5 分钟内清除 90% 表面积霜。
引入 300-2500nm 全光谱模拟系统(辐照度 0-1200W/m² 可调),更真实模拟太阳辐射
集成六自由度振动台(频率范围 1-2000Hz,最大加速度 20g),复现路面颠簸激励
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测试场景,使物理测试周期缩短 40%,测试成本降低 35%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