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胀冷缩性能测试与失效分析
电子产品由多种材料组成,不同材料热膨胀系数存在差异,在温度急剧变化时,因热胀冷缩易产生内部应力,长期积累可能引发产品性能问题。在三箱式冷热冲击试验箱中进行热胀冷缩性能测试时,将电子产品或其关键材料样品置于测试箱内,按照预设温度冲击程序开展测试。例如,设定高温为 120℃,低温为 -40℃,温度切换时间控制在 10 秒以内,循环次数为 50 次。测试过程中,利用高精度位移传感器或应变片实时监测样品尺寸变化或应变情况。
热胀冷缩可能导致材料内部应力集中,进而引发材料开裂、变形等问题。通过分析测试过程中样品尺寸或应变随温度冲击次数的变化曲线,可评估材料热胀冷缩性能。若测试结束后,样品出现明显尺寸变化超出允许范围,如塑料外壳尺寸变化率超过 5%,或金属焊点处出现肉眼可见裂纹,表明该材料在温度冲击下热胀冷缩性能欠佳,可能影响电子产品长期使用稳定性,导致外壳破裂、内部电路连接松动等失效情况。
3.2 材料老化性能测试与失效模式
电子产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受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材料会逐渐老化,性能下降。三箱式冷热冲击试验箱可模拟产品实际使用中经历的长时间温度变化环境,对材料进行老化性能测试。设定高温为 80℃,低温为 -20℃,进行长时间温度冲击循环,循环次数依据产品预期使用寿命和测试标准确定,如 1000 次甚至更多。
测试过程中,定期取出样品,借助显微镜、光谱分析仪等设备,观察材料表面微观结构变化,分析化学成分是否改变。以电子产品中常用的橡胶密封材料为例,通过观察其表面是否出现龟裂、硬化,测试拉伸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指标变化,评估橡胶材料在温度冲击下的老化程度。若橡胶材料经一定次数温度冲击后,拉伸强度下降超过 30%,弹性模量增加超过 50%,表明其老化性能较差,可能致使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密封失效,如手机、电脑等设备防水防尘性能下降,或弹性部件功能减退,影响按键手感及使用寿命等问题,最终导致产品失效。提高电子产品耐使用性的策略
5.1 材料选择优化
基于三箱式冷热冲击试验结果,在电子产品设计阶段,应合理选择材料以提高产品耐温度冲击性能。优先选用热膨胀系数相近的材料组合,减少因热胀冷缩差异产生的内部应力。例如,在设计手机外壳时,可选用与内部 PCB 板热膨胀系数匹配的工程塑料,降低温度变化时外壳与内部组件之间的应力,避免外壳变形挤压内部电路。对于关键电子元件,如芯片封装材料,应选择具有良好耐高低温性能、低吸水性的材料,防止在温度冲击和湿度环境下出现材料老化、开裂,影响芯片电气性能。同时,关注材料的长期稳定性,选择经过实际应用验证、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性能稳定的材料,从源头提升产品耐使用性。
5.2 结构设计改进
通过试验发现的产品结构稳定性和连接部位可靠性问题,在结构设计方面需进行针对性改进。优化产品机械结构设计,增强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例如,对于笔记本电脑内部框架结构,采用更合理的力学设计,增加加强筋、优化连接方式,提高框架在温度冲击下抵抗变形的能力。对于连接部位,改进设计以提高连接可靠性。如在 PCB 板设计中,增加焊点尺寸、优化焊点形状,采用表面贴装技术(SMT)与插件技术(THT)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焊接点在温度冲击下的抗疲劳性能;对于排线连接器,选用锁扣式、插拔力适中且接触良好的连接器,并在结构设计上给予适当固定和防护,防止温度变化导致连接器松动、接触不良。
5.3 生产工艺管控
严格的生产工艺管控对提升电子产品耐使用性至关重要。在焊接工艺方面,精确控制焊接温度、时间、焊接参数,确保焊接质量稳定。采用自动化焊接设备,减少人为因素对焊接质量的影响,保证每个焊接点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对于电子产品组装工艺,制定详细、规范的操作流程,确保零部件安装位置准确、连接紧固。在产品灌封、涂覆工艺中,选择合适的灌封材料和涂覆工艺,确保灌封均匀、涂覆完整,提高产品内部电子元件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防护能力。同时,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检验,及时发现和纠正因工艺问题导致的产品缺陷,确保出厂产品具有良好的耐使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