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CLASSIFICATION
在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中,其材料会面临多种温度环境的考验。在生产环节,部分灭菌工艺需高温条件,如高压蒸汽灭菌通常在 121℃甚至更高温度下进行,这要求医疗器械材料具备良好的耐高温性能,不发生变形、老化或化学性质改变,以保证器械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在运输与储存过程中,医疗器械可能经历广泛的温度范围,从寒冷地区冬季的低温,如 - 20℃甚至更低,到炎热地区夏季或无温控仓储环境下的高温,可达 50℃以上。尤其是一些需冷链运输的医疗器械,如体外诊断试剂、生物制品等,对低温环境的稳定性要求高,微小的温度波动都可能影响其活性和有效性。此外,在临床使用时,某些医疗器械,如植入式设备,会长期处于人体体温(约 37℃)环境;而部分手术器械在使用前可能需预热,使用过程中又可能接触低温冲洗液等,这对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提出了多样化要求。
耐热性测试:将医疗器械材料样品置于高低温试验箱内,设定温度为 80℃(可根据材料特性及实际使用场景调整,如部分耐高温要求高的材料可设置至 120℃以上),保持一定时间,如 48 小时。期间观察样品外观,检查是否出现软化、变形、变色等现象;测试结束后,测量材料的硬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与测试前数据对比,评估高温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例如,对于医用塑料材料,高温可能导致其分子链运动加剧,引发材料软化,使拉伸强度降低,通过该测试可量化这种性能变化,为材料选型和工艺改进提供依据。
高温老化测试:设置更高温度,如 100℃,延长测试时间至 72 小时或更久,模拟材料在长期高温环境下的老化过程。测试过程中定期取出样品,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表面形貌变化、内部结构是否出现空洞或裂纹等;同时检测材料的化学性能,如成分是否发生改变、是否产生降解产物等,以此评估材料的高温老化特性,预测其在实际使用中的寿命。
耐寒性测试:把试验箱温度降至 - 20℃(对于一些需适应极寒环境运输的医疗器械,可降至 - 40℃甚至更低),放置材料样品并保持 24 小时。随后对样品进行冲击试验,如使用落锤冲击仪以一定能量冲击样品,观察样品是否出现脆裂、断裂等情况;还可测试材料的柔韧性,如通过弯曲试验测量材料在低温下的弯曲角度,与常温数据对比,判断材料在低温环境下的柔韧性变化。像医用橡胶材料,低温易使其变硬变脆,耐寒性测试能直观反映这种性能劣化程度,确保橡胶类医疗器械在低温条件下仍能正常使用,如输液管在寒冷环境中不会因脆裂而影响输液安全。
低温存储模拟测试:模拟医疗器械在低温仓储或运输条件,将样品置于试验箱内,在设定低温下保持特定时长,如模拟冷链运输 72 小时。期间定期检查样品的性能指标,如对于生物活性材料,检测其活性是否下降;对于电子元件类材料,测试其电气性能是否稳定,确保医疗器械在低温存储和运输过程中材料性能不受影响,维持产品质量。